杠杆炒股技巧 雷军万字回忆录:为了造车,我学会了「漂移」

发布日期:2024-08-17 14:23    点击次数:130

杠杆炒股技巧 雷军万字回忆录:为了造车,我学会了「漂移」

「我们就像过河的卒子一样杠杆炒股技巧,只能拼命往前冲。」

直到 2024 年 3 月那场令人震撼的发布会之前,小米造车的故事和这款后来被命名为小米 SU7 的新车一样讳莫如深。而在今天晚上,雷军用一场将近 80 分钟的演讲,首次揭秘了小米和他本人在这三年造车故事里的心路历程。

最初,这是一场并不被看好的冒险。造车一直是人类工业最难摘取的明珠,虽然小米不缺少造车必须的资金和资源,但彼时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蓝海走向红海。失了先机的小米,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更何况灵魂人物的雷军也没有造车的经验,甚至开车的经验都不太丰富——毕竟作为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过去十几年雷军出行都是司机为他开车。

顶着外界的质疑,过去三年小米团队做了能做的一切,就连雷军本人为了补足自己对汽车认知的不足,不仅重拾开车技能,还在几年里向朋友、同事借,跑 4S 店蹭,先后试驾了 170 多辆车。甚至因为读书发现法拉利、保时捷的创始人都是赛车手出身,雷军还跑去自学了赛车,和团队的 100 多个成员一起拿到了赛车驾照。

过去三年的努力,最终转化成了小米 SU7 的开门红。在上市前被部分媒体人评价为每月最多能卖 3000 辆,雷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年初定产能定下了全年 76000 台的目标,这意味着大约每月交付 1 万辆。而最终,SU7 上市后的反响还要超出预期,雷军在演讲中宣布,小米 SU7 今年的交付目标是 10-12 万辆。这只是 SU7 半年的成绩,要知道去年 Model 3 在国内全年的销量也不过 14 万辆。

就像雷军自己所说,今天小米汽车刚刚挤上牌桌,长征才刚刚开始。但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对于任何有志于或者正在创业的人来说,小米汽车「0 到 1」的故事都值得仔细研读。

以下是雷军 2024 年度演讲「勇气」全文,由极客公园整理。

始于一场「意外」

过去的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回顾过去 1,000 多个日日夜夜,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小米造车源于一个意外。在 2021 年的 1 月 15 号早上七点多钟,我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那一下子犹如晴天霹雳,我马上就蒙了。我们很快就召开了紧急的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

在这个董事会上,有一个董事问:「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有一个董事建议我说,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当天下午,我们认真讨论造车,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

雷军首次透露:小米造车源于美国制裁 | 来源:小米

我觉得造车风险太大,于是我们组成了一个 6 个人的调研组,70 多天的时间里面,马不停蹄去了 10 多个城市,做了 85 场调研,访谈了 200 多人。有时候早晨去,晚上回来,中间还开了四次高管会,风尘仆仆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两位好朋友一致力劝我造车,就是李斌和何小鹏。说实话,我在写这个 PPT 时候还在想:他们俩力挺我造车,对他们有啥好处?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我一直在想,也许他们就是单纯的为我好,为小米好。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 3 月 24 号给董事会的汇报中,我是这么讲的: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而且汽车行业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相融合,我觉得小米必须干。

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担心:汽车行业会不会跟手机一样赢家通吃?最后全球可能只能活下去 5-8 家,如果我们不能干到全球前五,有可能我们就活不下去。所以,如果我们要造车的话,首先要有长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

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的钱。我们当时的观点为最少需要 100 亿美元。董事们经过激烈讨论之后,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说支持造车。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说实话,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会有这样的要求。在之后的几天的时间里面,我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那个时候的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当时我们上市两年半,整个公司正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之中,而且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这个节骨眼上千头万绪。我们一位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也离职了,给我当头一棒,他就是周受资。虽然心中有万般的不舍,我还是送上了非常美好的祝福。

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这些事情全部交杂在一起,在我内心成了一团麻。就在这个时刻,我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造车?我自己要不要带队造车?其实是挺不容易的。在每一个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第二天早晨醒来,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迷茫了。 我仿佛在问自己。创业这么苦,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而且风险这么大,万一输了,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还有,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思来想去,想了整整一个星期,特别煎熬。

3 月 30 号,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这不是冲动,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 70 多天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我的心中只有 7 个字:虽千万人吾往矣!纵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和阻拦,我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当天我们就正式公告了小米下场造车,雷军带队,10 年内全资投入 100 亿美金。

「小米造车」、「100 亿美元」这几个消息震撼了全行业。当天晚上我们举办了发布会。其实那天我状态特别不好,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来。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毕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当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给了我很多很多的鼓励。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那天晚上是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我收到很多信息,最打动我的一条来自小米早期的创业者,第 37 号员工。他从小痴迷汽车,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我们直播发布会以后,激动不已,当即拉这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还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到凌晨 5 点,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

那一夜,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人,比如李田原,他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 IX 系列的设计。他算是在欧洲混得很不错的中国设计师。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萌生加入小米的愿望。各位想一想,对每一个人来说,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果断辞职,收拾行李,举家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

还有胡峥楠。他之前两次拜访过小米,发布会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造车 20 多年,经历过国企、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就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

我们在短短的半年的时间里,就组成了超过 1,000 人的团队。现在,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 7,000 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聚集了超过 1,000 位技术专家。所以,那场发布会对我们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前几天我们的 HR 部门算了一下,三年多时间里,我们收到了 38 万份简历。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句,我们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我们想成为一家全球前五的车厂,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人。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杠杆炒股技巧也特别的关心,4 月 5 号组团到访了小米。他们带着两个核心问题来。

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

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且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

他们问的第二个问题是:「那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

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我跟大家交流说,的确有几家 VC 给小米汽车开价了,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估值 100 亿美金。

各位想一想,估值 100 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深思熟虑后拒绝了。为什么?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很长时间保持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

2021年4月,拜访小米的企业家朋友们 | 来源:小米

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大量的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的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我们才有胜算。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小米全部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来了,何小鹏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的冲击,我们不会冒险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所以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都不能被吓倒。

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当我们决定造车以后,其实还面临无数的挑战。

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款新车,是一个卷得不得了的行业。作为一个新来者,第一辆车非常重要,我们该怎么造车?我们该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刚开始,我们的团队找了一大堆报告,开始研究,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一上来就泼了泼冷水。我说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好。第二个问题来了,那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什么样的车呢?

我们组成的团队的确挺专业,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整份报告。我再次提醒大家,我说别浪费时间了,100 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的沟通,我说我应该马上开始。我动员我们所有人,不辞辛劳,与小米的工程师一个一个聊,两三个星期我们就聊了 300 多人。

聊完以后大家觉得还不过瘾,就跑到小米的每一个办公区的停车场,一辆一辆去数,看看大家到底开什么车。这个方法看起来很土,但是很简单、很直接、很有效,很快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车型和价格段。比如说轿车和 SUV 各占一半。从研发角度来说,做轿车要难一些,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 SUV。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干起,先从难的干起。等轿车干好了,再干其它车型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们下决心干纯电轿车。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其实攒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3 年多前,有很多朋友劝我,说你们已经晚了,找代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下了决心,从核心技术干起,绝对不要想走捷径。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14 年前小米创业就是轻模式,从模式创新开始,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很多挫折。到今天为止,我们都还在补课。

所以当我们再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怠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 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当我们下了这个决心,我们的投入非常坚定。

今天我跟大家讲一讲电池包。可能一般人都觉得很简单,实际上特别复杂,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十几个月几千万的投入。所以行业里开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 3 个。我们初期做了 10 多个电池包。

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的工厂。不仅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折腾够呛,我们把供应商也折腾得够呛。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专门打电话给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曾总解释。曾总说他理解。他当年给 a 公司做过电池,a 公司一款手机其实只需要一个电池方案,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开了 200 多款,最后只用了一款。他说他理解,只有这样干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好。

我们就是这样,从核心技术出发,十倍投入我们的同行,一开始我们就启动了核心技术的研发。

就这样,我们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到2021年年底,春节前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了。大家都挺激动,结果呢?这个会开得特别郁闷,大家分歧特别大,吵来吵去,最后下决心,整个产品方案推倒重干。

我觉得大家那个春节都过得不好,特别焦虑我们的项目进度怎么办。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日程,把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抓过来开会,商量怎么解决。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谁也没有想到一开就整整21天,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第二天争论就开始了,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晨9点吵到晚上9点。

我们团队1,000多人,都在等这个会议的结果。在压力巨大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工作暂停下来,先吵清楚。今天回想,这个会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背景,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面对面的讨论,帮助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融合。这21天的会,形成了一个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很多人问我:「你们三年为什么能把车造出来?」最关键就是这句话: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就是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所以基于这 21 天的会,我们这十来个人就成了真正的战友。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 21 天的会刚刚结束,上海疫情爆发了。

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研发怎么办呢?大家手提肩扛,把能扛回去的设备全部扛回了家,在家里做研发。有一位同学,他就这样把设备搬回家以后,在家里搭了一套工作环境。小米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就是在他家的客厅里第一次真正运转起来的。

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奇特经历,我们相隔如此遥远,却又感受到如此紧密。我记得 SU7 的很多产品决策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还办了几次线上庆功会。当我们遇到阶段性的成果的时候,我们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大家就联网云喝酒。这样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我们的项目没耽误,还能够按计划进行。

到了 2023 年 8 月 16 号,小米第一辆试产车缓缓从产线上驶出来。

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小米 SU7 如期交付,这真的是个奇迹。我相信创造这个奇迹是我们汽车部门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团队都是超水平发挥。

我还记得在下线仪式结束后,大家散去了,我一个人围着市场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很久,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那一刻百感交集。

所以,我们选择了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从核心技术做起,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

要当国内车企老板中,赛车开得最好的

过去三年时间,我个人琢磨的最多的是,既然我带队,怎么能把车做好呢?

我琢磨了很久,后来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如果我要造车的话,就一定要懂车,一定要爱车,才有机会把车做好。

所以我个人造车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开车。说实话,10 多年前由于工作繁忙,公司给我配了专车司机。从那以后,其实我很少开车。当我决定造车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决心自己开车。当时我让司机坐副驾,同事们看到就开玩笑说,你的司机好有面子,老板亲自开车。

因为小米汽车来了非常多有经验的同学,他们都干了一辈子的车,见多识广,开过很多的车,经验非常丰富,聊起来每个事都门儿清。其实我跟他们工作,有巨大的压力。我后来想,我一定要尽快补上这一课,我一定要试驾足够多的车,我要迅速抹平这个信息鸿沟。

我首先就跟周围的朋友去借车开,接着就跟周围的同事借,结果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借完。为啥呢?因为他们买的车型都差不多。后来我就决定,把各个品牌的 4S 店都逛一遍,去那边看车,去试驾。

每次去我都戴着帽子,戴着墨镜,全副武装的,但是好像没啥用,很快就被认出来,特别尴尬。后来我找了一个好办法,就在小米的地下车库里转,看见没开过的车就让助理去借。助理就在上面贴个借车的条。有很多同事很惊讶,说真的是雷老板要借吗?还专门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

我借到车以后,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我主要问三个问题:这辆车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假如你要换车,你打算换一辆什么样的车?

然后车主跟我讲了,我就记下,接着我再认认真真开个一两天。

这还不算完,我再上网找跟这辆车所有相关的资料,去看网上看评论,把他们记下来,这样我对一辆车的认知就完整了。然后我加满油,洗好车,再还回去。三年下来,我不知不觉已经大概试驾了 170 多辆车。前几天我整理了一下试驾笔记和资料,居然有 20 多万字。所以,我是认认真真补上这一课。

雷军晒出考赛照的照片 | 来源:小米

为了补课,我还专门读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甚至把过去看过的赛车电影全部找出来重看了一遍。看完特别多感慨,为什么人家法拉利做得好,保时捷做得好?因为人家老板,人家创始人都是赛车手。真的,你不懂,怎么能把车做好呢?

我定了个小目标,我能不能够成为国内车企老板开车最好的之一?我能不能去开赛车?

有这个想法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开赛车是不是很危险?而且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去开赛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我想了很久,还是下决心去试试。要开赛车,先要考个赛车驾照。我的赛照是夏天学的。我不知道大家对赛车有多少了解,赛车主要是处理赛道上的极致工况,所以车内能拆的都拆了,也没有空调。各位想一想,北京的夏天温度一高有时候 40 度,车里 60 度,热得要死。每次休息的时候,我都觉得像虚脱了似的。

新手学赛车,一不小心就会冲出赛道,很容易就撞上防护墙。平时开车,撞一次车是天大的事情。但是一旦开赛车就稀松平常,而且赛车是没有保险的,被撞了只能自认倒霉、自己修车。无论是你撞别人还是被撞,都是各修各的车。所以赛车看起来很危险,实际上也不安全(笑)。

但是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开赛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最重要的是你的赛车一定要经过改装,要改刹车、轮胎、安全座椅,甚至还要考虑装防滚架。你不能拿一般的民用车去跑赛道。

为了把赛车学好,我还买了一个很高级的七轴模拟器,在家偷偷练,吃了不少苦,最后我终于拿到了赛车驾照。

我不仅自己练,我逼着小米的团队也去练。我们的管理团队和工程师超过 100 人拿到了赛车驾照。因为我相信一支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为了提高水平,我们经常内部举办各种比赛。给大家看看我们比赛的视频录像,同一个 U 型弯,我就这么被这位同事在两圈里被撞了两次,修车就修了 2 万 5。

这之后,我对车的认知进了一大步。因为之前自己开车,我从来没有开过地板油、地板刹,就是一脚踩死,油门踩死,遇到刹车的时候也是一脚踩死。而且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转向精准,什么叫操控,什么叫指哪打哪。开完赛车以后全明白,也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人车合一。学下来对我帮助是挺大的。我对汽车研发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力争能够自己亲自参加。

雷军和团队小伙伴们一起经历“上墙”瞬间 | 来源:小米

2022 年年底,我们的工程车如期开始测试。第一次冬测是在黑河,零下三四十度。这对小米汽车来说是第一次大考,我特别重视,和我们管理团队亲自去了现场。冬测的负责人见到我非常惊讶。他说干了 20 多年,第一次看到董事长来冬测的。

夏测在吐鲁番。吐鲁番的夏天气温能到 50 度啊!各位,你知道车在 50 度的天气暴晒一中午能有多烫吗?我看有的对标车,车内温度高达 90 度,痛苦得不得了,我在下车那一瞬间,觉得把防晒做好真是太重要了!我们的车里的温度能比别人低十几度。

这个夏测很艰苦,但是也留下很多美好回忆,我今天能回想起来的是什么呢?是吐鲁番的西瓜,又大又甜,一个 20 来斤,特别好吃,而且便宜到你不敢相信,价格不是按斤算,是按公斤算。各位,你们知道吐鲁盘的西瓜一公斤多少钱吗?一公斤 5 毛钱。我们现在正在吐鲁番的兄弟告诉我说,今年更便宜,一公斤 3 毛钱,一个 20 多斤的西瓜只要 3 块多钱,便宜到我忍不住背了四五个回北京,运费是 100 倍。

小米第一次做车,质量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在今年 1 月份,我们开展了整个行业最大规模的路面实车测试。我们投入了 576 辆样车,测试了 300 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总测试里程达到 540 万公里。今年年初,大家应该都看到过我们的测试车队,覆盖面非常广,应该是行业里第一次大规模测试。

有网友评价说,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当时我们还是测试车,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以后专门转到群里专 @ 了我。他的意思我明白。我又默默地转到了高管群,并 @ 了所有人。我觉得小米的高管,素质还都挺高的,立刻全体响应,全部参与了测试。

他们要用自己来证明 SU7 是靠谱。所有的高管在 SU7 上市前测试超过 10 万公里。我自己测试了十多次,累计测了 5,000 公里。我最难忘的一次,是今年 1 月份从北京到上海,早晨 6 点到晚上 9 点,15 个小时一个人开 1,276 公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能开这么远。

这个事件,刚开始公关同学是不让我这么做的。他们不担心 SU7,他们担心我,说雷总,你万一车刮了怎么办?一不小心就成了舆论危机。我一边在开,他们一边很多人盯着我开,比我都紧张很多倍。结果一路上非常顺利。今天的高速公路再加上智能驾驶,整个体验还是蛮轻松的。

而且这次测试下来,最让我意外的收获就是冬季高速,小米 SU7 的续航特别过硬,这一点我特别踏实。正是因为我们在电池技术上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才有如此杰出的表现。

所以说到这里,你看,重新自己开车、学赛车,亲自参加冬测下车,还有长途测试,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我的体会是什么呢?勇气不是口号,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

网友在过去几个月不停地催我,说你表演一下漂移。我后来想起来了,我有一次直播吹牛,说我会漂移,以后网友就催我。前一段时间鼓起勇气拍了一段,拍得不好,大家凑合看看行吗?还挺帅的啊,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雷军表演漂移。

就是这么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感谢三年前的意外,使我加入了一个这么有趣的行业。

从 3000 到 120000

我们就是这样的紧锣密鼓,埋头苦干了三年多时间,在研发的过程中一直非常低调,没有做任何宣传,大家看到的东西要不是谣传,要不是泄密。

去年底 12 月底,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很多人觉得有点横空出世。所以刚开始热度特别高,但没过几天,就是各种质疑、批评、诋毁。

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苹果十年都干不成,凭啥你们三年能干成?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我咋知道苹果为啥十年不成?我觉得三年干成就是一个标准的时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黑稿潮水般袭来,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

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 XX。」

这些都是小事,真正的困难是倾注了我们这 7,000 人无数心血的 SU7,在上市前两三个月跟大家沟通交流的时候,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觉得卖不动。

我跟他们说,我们的配置体验比 Model 3 好很多。人家跟我说买 Model 3 都是特斯拉、马斯克的铁粉,他们肯定不会买你们的 SU7。我说那好吧,那 34C 的(宝马 3 系、奥迪 A4 和奔驰 C 级车,即 BBA 的入门款)用户该不该升级更智能的电动车呢?

我们的几个部门给我整了三份报告,每份洋洋洒洒几十页,我看完都只有核心一句话:说人家 30 岁的用户买的全是品牌,他为什么要买 SU7?我一句话就被噎住了。我们干了三年多,这么多人,花了一两百亿,做完了卖不动?

我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的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 23 位。我也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们认为,每个月能卖 3,000 辆就要烧高香了。

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但我有点不服气,我就尝试去说服他们。他们对行业都非常了解,比我经验都多,我说了两三个小时,说到口干舌燥,完全没用,改变不了他们的观点,无比的绝望,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大概就是今年 3 月,很多人说我憔悴了,网上有几张不堪回首的照片。那个时候我极度郁闷,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我想起来我试驾过的一辆车,是一个同事买的车,我借来试驾过几天,那是一辆福特野马,40 多万的性能车。那个同事跟我说那辆车就是他的 dream car,是他工作了十年之后攒钱买给自己的奖励。他跟我说每天早晨上班,坐到车里,踏下油门的一刹那,他就热血沸腾。每天晚上回家了还在车里坐一会再上楼。

我此时此刻都能回想起他当时跟我讲这些话造成的冲击。我真的相信人生值得被奖励,就是一辆 Dream Car 的意义。我们的小米 SU7 就是为他这样的奋斗者设计的,所以我相信人们对 Dream Car 的向往,我相信三年多整个团队全力以赴的投入,也相信小米 SU7 的魅力和强大的产品力。所以无论多少人不看好,我始终坚信 SU7 一定会大卖。

其实真正考验我信心的是今年 2 月份,要确定产能。

汽车生产很复杂,供应链条很长,我们 2 月份要确定全年产能,要定多少货呢?很多人建议定 3 万辆,稳点好。我内心非常矛盾,定多了担心卖不掉,定少了担心不够卖,大家又骂我饥饿营销。我还记得在二三月份我接受央视一个采访,我就直说了,我既怕卖不动,又怕不够卖,是极度矛盾的。在这个时候,我的这份自信让我下了决心。大家知道我们在年初定了多少吗?76,000 辆(年产能)。这意味着什么?扣掉爬坡时间,月销 1 万辆。

纯电轿车月销 1 万的只有一辆车,就是特斯拉的 Model 3。也就是说我从第一天下的目标就是数一数二。

如果卖不出去意味着什么?可能大家对车卖不出去没概念,各位,我那个工厂只能存 3 天的车。大家想得出一个停 1,000 辆车的车库有多大吗?如果你有 1 万辆车卖不掉,你要租多少个足球场停车?这车一开始库存就是漫山遍野的,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灭顶之灾。

76,000 辆,我深知这是个疯狂的目标。但我也很清楚,我们没有退路,我们就像过河的卒子一样,只能拼命往前冲。

就在我巨大的焦虑中,我们离发布的日期越来越近。在 3 月中旬发布会前,我们办了唯一一次媒体试驾会,媒体老师们第一次真正接触了 SU7。有一些人的观点开始改变,他们说。无法想象这是小米造的第一辆车,它的完成度是如此之高,也特别高级。他们说小米确实有高人。我悬着的心才稍稍踏实了一下。

更大的难题是定价。价格定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上百亿的损失,3 年的时间,付之东流。

很多人并不了解,因为新能源汽车跟纯电车是两个概念,新能源汽车包括了增程式,包括了插混这些油电混合的车,纯电车成本很高。除了特斯拉,所有纯电车都在巨额亏损。所以合理定价,我们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当时网上有谣传说 SU7 要定 14 万 9,甚至有人说 9 万 9。这太离谱了,你这不捣乱嘛。

但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内部。我们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在发布会的前一天,但争论非常激烈。我认为我们的SU7配置、体验远超 Model 3,我们要有勇气定到 21.59万元,这个已经比 Model 3 便宜 3 万,我觉得竞争力已经非常强大。但销售的同学们还是非常担忧。

我讲完以后,整个会场一片寂静,我真的很无助。一片寂静。直到现场的一位高管说:「就定这个价,无论卖多少辆,小米都认。」

3 月 28 号发布会,我极度紧张,嗓子沙哑,就像十年寒窗苦度的学生终于参加高考。我在台上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才一步一步放松下来。讲到 SU7 为谁做的时候,三年来压在我内心很多很多话脱口而出。我说 SU7 就是为这样一群人做的,他们不甘于平庸,还在为梦想奋斗,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渴望幸福的生活。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

当我公布定价,现场的观众一片欢呼,我心想:小米 SU7 应该成了。

发布会后,我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同事非常激动地跑进来告诉我,4 分钟破 1 万,27 分钟破 5 万。那一刹那,仿佛一切都如此美好。3 年来所有的痛苦委屈不被理解,全部烟消云散。而且同事告诉我,有很多用户没有试驾过 SU7,甚至没有见到过车就直接预定。

在 SU7 的巨大的成功下,在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5 月份我们发布了新的交付目标:保底交 10 万辆,力争 12 万辆。

因为我们 4 月份才开始上市,只有 9 个月的时间,要赶 12 万辆再加爬坡,所以这个目标,对整个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是我们对米粉朋友们的承诺。

小米SU7首战告捷,意味着小米汽车终于挤上了牌桌。但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差很远,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

过去的三年,对于我,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小米 SU7 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勇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是小米集团 4 万多名员工共同的勇气。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已。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热情,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战歌。

朋友们,愿你任何时候都拥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披荆斩棘的勇气。

汽车造车雷军赛车小米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资讯

股票怎么融资杠杆 【ETF动向】9月26日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基金涨4%,份额增加7.24亿份

证券之星消息,9月26日,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基金(588000)涨4%,成交额38.31亿元。当日份额增加了7.24亿份,最新份额为993.63亿份,近20个交易日份额增加39.24亿份。当日资金净流入32.1亿元(资金流向是当日计算的资产净值和上一交易日计算的资产净值相减得出的),最新资产净值计算值为722.37亿元。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基金跟踪标的为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成立(2020-09-28)以来超额回报为-0.33%,近一个月超额回报为-0.04%股票怎么融资杠...

相关资讯